时光匆匆,12 月已翩然而至。本应是猪价的旺季,然而现实却给养殖户们泼了一盆冷水,猪价旺季不旺的现象十分突出。
究其原因,气温下降未达预期,使得季节性猪肉消费难以有效跟进。居民家庭对猪肉的采购热情不高,而备受期待的腌腊需求也如同被按下了 “慢放键”,迟迟未能大规模兑现,消费端的不给力让猪价失去了重要支撑。与此同时,供应端却压力倍增。市场悲观情绪弥漫,社会面养殖户以及主流规模厂纷纷加快出栏速度,仿佛在进行一场出栏竞赛。猪场疫病风险的阴霾尚未散去,集团猪企又为了冲量而大量抛售,这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出现严重的踩踏局面。在供大于求的重压之下,国内猪价一跌再跌,外三元标猪报价一度探底至 15.67 元 / 公斤。与年内高点相比,猪价累计降幅超过 26%,相较于 11 月下旬,也下降了超 5.5%,养殖户们望着不断下滑的价格,眉头紧锁,心急如焚。
难道猪价就此一蹶不振?非也!物极必反的规律在猪价走势上似乎也开始显现。尽管消费跟进仍相对疲软,猪肉购销热度尚未明显改善,但双休的到来犹如一丝曙光,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。随着双休临近,市场白条购销需求有望迎来转机。而养殖端在经历了长时间猪价下跌的折磨后,生猪育肥利润被大幅压缩,养殖户们终于不再坐以待毙,扛价支撑的决心愈发坚定,市场挺价情绪迅速升温。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,猪价一夜之间 “由寒转暖”,仿佛开启了涨价的 “快捷键”,市场也暂时进入了 “易涨难跌” 的新阶段。
据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 12 月 7 日,全国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回升至 15.74 元 / 公斤,较前一日上涨 0.07 元,价格走势成功实现 “V 型反转”,且价格重心仍在持续震荡上扬。从区域分布来看,国内市场呈现出 “北强南弱” 的鲜明格局。在全国南北 7 个生猪产区,西南、华南地区猪价震荡偏弱,而华中地区则震荡偏强,华东、华北、东北以及西北地区猪价普遍上涨,各地生猪报价调整幅度在 0.05 - 0.3 元 / 公斤之间。在传统产销市场,不同地区的猪价表现也不尽相同。黑吉辽地区生猪报价涨至 15.25 - 15.45 元 / 公斤,山西与河北报价升至 15.5 - 15.65 元,西北陕甘地区稳定在 15.5 元 / 公斤。南方市场中,川渝报价在 16.1 - 16.4 元 / 公斤,山东与安徽报价在 15.7 - 15.95 元,江浙地区涨至 16.2 - 16.25 元,河南报价达 15.6 元,两湖报价在 15.4 - 15.55 元 / 公斤,两广地区生猪报价则在 15.35 - 16.6 元 / 公斤。
深入剖析此次猪价止跌上涨的背后原因,供应端的变化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。养殖端出栏节奏的放缓,有效缓解了此前供应过剩的紧张局面。例如在东北地区,散户猪场一改往日的低价抛售,扛价意愿强烈,惜售情绪高涨,集团猪企也顺势拉涨卖猪,这使得屠企收猪时遭遇重重困难。华东和华中地区同样如此,集团猪企减少出栏量,社会面猪场挺价声浪此起彼伏,供应格局瞬间收紧,屠企为了保证货源,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,保量现象愈发普遍。南方市场生猪购销情绪也明显转强,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完成情况良好,市场整体情绪得到显著改善。
然而,需求端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。在国内主流消费城市,如北京和上海,市场表现较为平淡。北京地区白条成交价虽暂时企稳,但市场购销活跃度一般,走货速度如同蜗牛爬行。上海市场主流白条报价在 19.5 - 20.2 元 / 公斤,白条上量较为宽松,可市场购销同样不温不火。从屠企开工率来看,截至目前,样本屠企开工率仅为 31.92%,较前一日还下降了 0.12 个百分点。城市餐饮和堂食需求缺乏增长动力,居民家庭消费更多地倾向于其他替代品,南方腌腊利好又如同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,迟迟未能真正落地,消费整体跟进乏力。不过,双休假期的到来或许能为内销市场带来一丝希望,需求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这种改善对于庞大的猪价体系而言,支撑作用可能较为有限。
当前生猪市场看涨、看稳情绪占据主导地位,预计在未来 1 - 2 日,南北地区猪价有望延续携手上涨的良好态势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本月生猪供应压力依旧如泰山压顶,庞大的生猪存栏量犹如悬在猪价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猪价这一轮的上涨究竟是真正的反弹,还是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?后市的关键在于消费利好能否冲破重重阻碍,顺利兑现,以及养殖端出栏节奏是否会再次发生变化。养殖户们在这波猪价波动中,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,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谨慎决策,才能在这场猪价博弈中求得生存与发展。